抓住鄉村振興“起步接棒”
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走深走實
透視新時代文明實踐的“靈璧模式”
2021 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全面開啟鄉村振興“接力 跑”的“交棒”之年。如何實現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是 新發展階段的一道重要必答題。
作為全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縣,安徽省宿州市靈璧縣 抓住鄉村振興“起步接棒”關鍵時點,開新局謀新篇,從賦能鄉村振 興、創新社會治理、夯實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三個關鍵維度發力, 拓展文明實踐的廣度、深度、溫度,為鄉村振興培根鑄魂,為推進新 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高質量發展探索有益經驗。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全面開啟鄉村振興“接力 跑”的“交棒”之年。作為全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縣,安 徽省宿州市靈璧縣抓住鄉村振興“起步接棒”關鍵時點,開新局謀新 篇,在前期試點基礎上進一步創新體制機制,以人民為中心,大力推 動融合創新,補短板強弱項,重精準塑品牌,拓展文明實踐的廣度、 深度、溫度,為鄉村振興培根鑄魂。
“靈璧模式”立足新發展階段,從賦能鄉村振興、創新社會治理、 夯實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三個關鍵維度發力,為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高質量發展探索有益經驗。
立足鄉土 厚植文化基因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因素,也是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精神之源。
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發展階段,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從 “有沒有、缺不缺”過渡提升到“好不好、精不精”,如何讓新時代 文明實踐工作創出特色、提升內涵、深入民心?靈璧縣意識到,必須 立足本土,在傳統文化中尋找精神滋養,厚植鄉土文化基因,以文化 人,為鄉村振興提供道德滋養和精神動力。
地處淮北平原的靈璧縣是一座有著千年歷史積淀的古城,縣域內擁有垓下古戰場、虞姬文化、奇石之鄉、鐘馗故里等諸多文化名片。
以新時代文明實踐“四級”服務陣地“中心—所—站(文化廣場、文化活動室)—點”為依托,靈璧縣廣泛凝聚鄉土人才資源,培育孵化志愿服務組織,構建文明實踐服務網絡,立足本地鄉土資源,探索 “鄉土劇本、鄉村布景、政府搭臺、群眾主演”文明實踐模式。
在靈璧,一支支由民間非遺傳承人、鄉賢能人、文化骨干成立的 “靈”里守望志愿服務隊和文藝小分隊,走進田間地頭、學校社區, 開展納涼書場、非遺進村、非遺進校園等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進行政策宣講、傳唱文明鄉風。
納涼書場活動的牽頭人、今年 54 歲的靈璧縣游集鎮文化志愿服務站負責人尤傳化發掘傳承傳統靈璧民謠,用身邊的素材編寫唱詞, 通過大鼓、揚琴等當地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在田間地頭傳播黨的新 政策、弘揚文明新風,用身邊事感化身邊人,深受當地群眾喜愛。不僅如此,作為地方“鄉賢”,尤傳化還以自身的志愿服務,示范帶動 了當地眾多的鄉土文化人才加入到志愿服務活動中。
尤傳化說:“以前農村的夜生活就是打麻將、摸牌九,現在生活 富裕了,農民也需要更加豐富的精神生活。今年會圍繞著鄉村振興的 重點工作,根據群眾需求,開展更加專業化的志愿服務活動,打造幾個叫得響的品牌,豐富鄉土文化生活?!?/p>
在尤集鎮文化站,記者看到,這里經過資源整合和功能提升,已成為一座基層的“志愿者之家”。尤傳化告訴記者,這里集多種功能 為一體:夏天是鄉村孩子的愛心學堂,平日是鎮里志愿者服務站,還是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服務站。
針對基層群眾文化需求的新變化和新特征,靈璧縣整合資源,以鄉鎮文化站為紐帶,結合家風館、鄉賢館、鄉村記憶館等場所設施的 文化呈現,在發掘保護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活化傳承當地優秀傳統文 化,調動農民群眾的主動性,創新“講、評、幫、樂、慶、賽”等六 種形式,打造“一鄉一村一品”“一街道一社區一特色”文化品牌活動。
大鼓、琴書、柳琴戲、嗩吶……古老的傳統戲曲文化,曾深深植根于廣袤的皖北鄉村田野。在今天的靈璧,新時代文明實踐“搭臺”, 群眾“唱戲”,以傳統文化植入“我們的節日”,“靈璧石文化節” “鐘馗文化節”“菠林喇叭文化節”“皮影戲文化節”等一批具有濃 郁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動,成為備受群眾喜愛的歡樂大舞臺和思想 主陣地,增強了農村文化的內生動力。
“靈璧大鼓一代傳一代流傳下來,納涼書場活動給我們這樣的草根藝人提供了展示傳承傳統曲藝的平臺?!膘`璧大鼓非遺傳承人顧小梅告訴記者,為鄉村文化振興做貢獻,只要觀眾喜歡,我就唱得高興。
從群團組織到專業隊伍,從普通群眾到道德模范,從禮堂祠堂到書屋農舍,靈璧縣大力激活資源、整合資源、下放資源,培養一批批 群眾身邊不走的鄉土文化“輕騎兵”。據了解,2020 年以來,全縣志愿服務隊伍通過“送科技到身邊”“鄉村大講堂”“鄉村大舞臺” 等多種形式,累計開展文明實踐活動 800 余場次。
散是滿天星,聚如一團火。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文明實踐活動成為廣大群眾發展自我、凝聚共識的活躍平臺。
從“送文化”到“種文化”,隨著文明實踐活動的逐步開展,越來越多的人自愿參與社會志愿活動。目前,靈璧縣 313 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共吸納新鄉賢、非遺傳承人、民間藝人、致富帶頭人等鄉土人才8000 余人,構建 20 支“靈”里守望志愿服務支隊,將志愿服務延 伸到田間地頭、居民院落、園區工廠等生活一線。
黨建引領 賦能社會治理
如果說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是打開群眾思想之門的“金鑰匙”, 那么民呼我應,精準做好群眾工作就是做好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的 “金鑰匙”。
構建“三級”聯動網絡、打造“四級”服務陣地、培育“1+20” 支“靈”里守望志愿服務隊伍、搭建“三個中心”互動平臺……圍繞 “怎樣做”“誰來做”“做什么”“可持續”幾個關鍵問題,靈璧縣開拓思路,以創新促發展,持續完善新時代文明實踐的長效機制,高 質量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落地生根。筑牢基層黨建堡壘,賦能基 層社會治理,拓展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快速推進,社會形態加快重塑,基層群眾對社區服務的期待和訴求日趨多元化,以靈璧縣靈城鎮西關社區為例,社 區前身是城郊西關村,2006 年撤村建居,社區一萬多常住人口中,下崗工人和進城務工農民占大多數,同時,無物業小區居多,黨建工 作和社會治理面臨全新挑戰。
西關社區黨總支書記田升說,針對社區治理的難點痛點,社區黨 員積極發揮示范帶頭作用,組建學雷鋒、扶貧助殘、關愛幼苗、愛心義診等 8 支志愿服務小分隊,動員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治理,搭建鄰里互幫互助的平臺,常態化開展志愿服務。
“有呼必應”換來“一呼百應”。通過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解 決居民的“急難愁盼”,也筑牢了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
無物業小區環境差、管理難等問題,曾是西關社區居民的共同“心病”。西關社區將城市基層黨建與環境物業管理有機融合,對小區的黨員進行摸底登記,成立功能性黨支部,打造黨組織領導下的環境和物業管理委員會(業主委員會)、環境和物業監督委員會、物業管理公司、小區業主等多方聯動的“紅色物業”體系,有效破解物業管理 難題,提升居民生活品質。
人民群眾在哪里,新時代文明實踐的觸角就延伸到哪里。
群眾家有喜事上門、群眾家有難事上門、群眾家有矛盾糾紛上 門……靈璧縣拓展“全科網格”新模式,實現文明實踐橫向到邊、縱 向到底,把黨員、社會賢能、模范典型、社團骨干等五種力量充實到 網格員隊伍中來,發揮網格志愿者“基層管家”作用,通過志愿者“十 個上門”服務清單,網格內大事小情有人問,矛盾困難有人管,打造 群眾身邊的思想傳播平臺、為民服務平臺、村民議事平臺和主題黨日 平臺,構建城鄉文明之基、善治之基。
靈璧縣將人文關懷注入到文明實踐活動的每個環節之中,通過線 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廣泛征求群眾需求和意見,以此為依據開展精準的“點單式”志愿服務,將文明實踐活動的主導權和評判權真正交給群眾。
今年 55 歲的西關社區蘭亭小區居民崔四云說,有了黨員帶頭就像有了主心骨,社區的事大家一起商議參與,勁往一處使,小區的環境、治安越來越好。
融合創新 助推鄉村振興
2021 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全面開啟鄉村振興 “接力跑”的“交棒”之年。對于靈璧縣委縣政府來說,如何實現脫 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優化生產生活生態,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是新發展階段的一道重要必答題。
靈璧縣將高質量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與鄉村振興有機 融合,堅持文明實踐與鄉村產業發展、培育新型農民、涵養鄉風文明 統籌兼顧,突出為民利民惠民、運用示范帶動、打通城鄉資源,為振 興鄉村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道德滋養和智力支撐。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根本。
靈璧縣浩園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張培說,幾年前他返鄉 創業發展蔬菜種植,一度因為缺少資金和技術陷入困境,通過村里的 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牽線搭橋”,張培很快通過青年創業資金解決了 創業融資問題,不僅如此,接踵而至的各種科技志愿服務以及農業技 術培訓,不但幫助張培掌握了種植的技術要領,還打開了他的創業視 野。
“生態、綠色是現代農業的趨勢。這幾年我一直在調整優化種植 結構,通過生態種植技術和農產品質量追溯平臺,提升果蔬品質,進 一步增加附加值?!眹L到綠色農業的甜頭,張培正在計劃和附近的果 蔬種植大戶聯合起來,成立果蔬聯盟,帶動周邊的小農戶一起發展致富。
靈璧縣將返鄉創業的能人、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吸引到志愿服務 隊伍中來,依托創業基地、黨員先鋒站、文明單位等陣地,實施新農 村新生活新農民培訓提升工程,常態化開展“靈巧科普”志愿服務活動,通過搭建平臺、嫁接資源、傳授技術,解決農民生產的實際問題, 助力農民創新創業。
提高社會文明程度,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不僅要創高度的物質文明,更要推動形成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思想觀念、精神 面貌、文明風尚、行為規范,提升精神文明之美。
靈璧縣把“反對鋪張浪費,推進移風易俗”作為美麗鄉村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注重調動村民參與文明鄉風建設的內生動 能,因地制宜創新工作機制,發揮村規民約和道德評判團、紅白理事 會、村民議事會的作用,以點帶面、分步推進,倡導婚事新辦、喪事 簡辦,破除封建迷信和陳規陋習。
尤傳化說,過去在皖北農村,小孩剃毛頭、嫁閨女、當兵入伍等都要隨禮,禮金每年水漲船高,群眾不堪重負?,F在村里的酒席少了, 但村民們的心里樂了,往來的禮金少了,鄰里感情卻更深了。
鄉風形成于鄉村生活、日常實踐和人際互動的長期積淀。構建與新時代相適應的文明鄉風,需要以制度建設為保障,以人為本,循序漸進,讓鄉風文明內化為群眾的自覺行為。
完善志愿服務“五單”工作流程、定期開展“靈璧好人”和“道 德模范”評選、出臺禮遇和幫扶先進典型暫行辦法……靈璧縣不斷加 強制度建設,完善正向激勵機制,營造“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 會風尚,讓常態化的機制保障成為新時代文明實踐的“蓄水池”和“動 力源”。
同時,靈璧縣在各村設立“紅黑榜”,建立“曝光臺”,讓遵規 守約成為農村思想文化“主旋律”,通過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融媒 體中心“兩個中心”,加大宣傳引導,大力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 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引導群眾樹立新時代新風尚,城鄉面貌煥 然一新。
據悉,目前靈璧縣共有各級好人 206 人,其中全國道德模范 1 人, 中國好人 14 人,安徽省道德模范 5 人,安徽好人 27 人。一批看得見、學得來的道德標桿,一個個創新陣地、一次次暖心服務、一樁樁惠民 實事,有效增強了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為鄉村振興匯聚起強大的精神力量。(新華社記者 王菲)
版權聲明
靈璧縣融媒體中心所屬的“靈璧發布”、“靈璧廣播電視臺”微信公眾平臺、“靈璧縣廣播電視臺”微博及“掌握靈璧”客戶端等發布的信息,凡標注“未經授權,禁止轉載”的,一律禁止轉發;凡未標注禁止轉載的,轉發時需要在正文顯要醒目位置標注來源“靈璧縣融媒體中心”,并鏈接原文地址;引用內容不可斷章取義、過度解讀或誤讀;引用的圖片及視頻資料不可進行裁減、剪輯處理。如違反上述聲明,本中心依法追究相關責任。
來 源|靈璧發布
編 輯|王 婷